让碎片化阅读“深呼吸”

期次:第4期    作者:学通社记者 严领 见习记者 李欣雨   查看:155


  早上刚刚睁开眼,打开手机,刷微博,浏览感兴趣的话题;晚上睡觉前看贴吧里的热门话题,听读书音频……这些都是2016级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李佳豪的日常活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其中,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在大学校园里,像李佳豪这样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的现象非常普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QQ、微信等交流工具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也已“入侵”了他们的生活,使得阅读的范畴、兴趣、方式等发生了改变。他们在随时随地进入阅读状态的同时,对信息和观点的接受与理解也很难深入。

  阅读“碎片”催生浅阅读

    课间休息15分钟,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的倩倩随意地点开排行第一的娱乐新闻,看见新闻下方“时尚大牌”的网络超链接,倩倩又点进去浏览。就这样,在不同链接的牵引下,倩倩不停地置换阅读界面,直到上课铃声响,才结束阅读。
  不只是课间,平常吃早餐、排队的时间,都能看到学生拿出手机刷新闻、看短篇文章。互联网时代,很多大学生经常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等电子终端进行跳跃式的选择性阅读被称作碎片化阅读。文章短小易懂,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碎片化阅读是学生们打发碎片时间的优先选择。与此同时,相对于内容,学生更倾向于轻松的阅读形式,这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浅阅读现象。
  “哎!对于推送内容,读者一般都不会深入思考的,只要图文并茂,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阅读量自然就高起来了。”文学院2016级的慧慧是某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运营小编,她平时会收集各式的短小语录或资讯,为微信推送找素材。排版时多运用图片,再配上简短的配文;遇到篇幅较长的文本时,一定要做个摘要……对这些“诀窍”她已经烂熟于心。
  缩减文字、增加图像是浅阅读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只是为了娱乐而进行视觉阅读,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另外,阅读的碎片化使得浅阅读越来越普遍,同时也占据了学生深阅读的时间。
  教育科学学院2016级的张李萍认为,阅读就像调换电视节目一样,过去看电视,就只有一两个频道,经常是从开播看到结束;但现在频道最起码几十个,内容雷同,观众没办法静心观看,就只能不停地“调台”。

  碎片化阅读“浅”在何处

    2016级应用物理学专业小范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学习、工作及各种琐事所占据,因为参加了学院的志愿者协会,经常要处理策划书、宣传稿、微信编排等工作,只能在等车、吃饭等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每天都是匆匆看几眼,看完记忆也不深刻,最后自己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范无奈地说道。
  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更是心理、性格、人格等方面渐趋成熟乃至定型的重要时期,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生活中的“导师”。但大学校园里,生活节奏加快、活动安排紧密等,使得阅读时间“碎片化”,导致学生无法做到“慢工出细活”。
  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泛滥的“鸡汤文”……面对铺天盖地的资讯,绝大多数学生天天都会在八卦新闻里、跟帖群里徘徊,大量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知识“更新换代”迅速,同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的“接收器”,经常在无意愿时获取信息。“其实,我都不知道浏览这些零碎的东西算不算阅读。”艺术学院2017级的小愉说道。
  除了信息爆炸容易导致信息碎片化外,学生阅读没有进行思考也是浅阅读的原因。面对每天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和判断力,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分散。加之没有将散乱无序的内容根据自身需要加以整合,久而久之,信息难以提升为知识,浅阅读也就无法过渡至深阅读。

  由“浅”入“深”量中得质

    碎片化阅读是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的新途径,要明确碎片化阅读中的深阅读与浅阅读并非“鱼与熊掌”。浅阅读能够激发兴趣,让读者发现值得深阅读的信息,而深阅读有利于培养读者的思考习惯,能使浅阅读的选择更为精细、准确。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的陈世英平时喜欢读诗歌、听随笔杂文,或是在手机上看新闻,她会把她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存储在便签上,把收藏的内容分类归档,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会根据感兴趣的知识点,去图书馆借书阅读,深入学习。“有意识地反复思考,即使是用零碎时间阅读,也可以让我对阅读内容有深度理解。”陈世英表示。
  把零散的时间留给碎片化阅读,把整块的时间用来深阅读,这样就能“各得其乐”。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认为,“全民阅读,特别是深阅读,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正途,怎么提倡都不为过。”的确,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碎片化阅读,更需要培养以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塑造性格、提升涵养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习惯。
  阅读就像呼吸,“浅呼吸”无法获得可以呼吸的气体,被无用信息淹没;“深呼吸”则可以吸收到更多新鲜空气,让人理解更多的文化内涵。要想让学生自主深入阅读,学校需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在每年的4月读书月,学校会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联合起点考试网举办中华传统知识在线比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评选表彰年度“阅读之星”……当这波“阅读热”散去后,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持续而有深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认为,阅读工具可以多样化,纸质书和电子书并驾齐驱。相对而言,阅读的内容比工具更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读了什么,而不是用什么工具读”。要做到深度阅读,首先应该去选择一些完整的、比较大的,同时也是你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来读。对这样的书,一要反复阅读;二要阅读之后你会提出问题;三要你能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且对书里的一些好的句子,你还要产生背诵的欲望。完成这整个过程,才能算得上是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是深的,而碎片化阅读是浅的,这只是一种认识上的惰性。把从自己构建的阅读网络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观点组织成一个意义网络,来实现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与深入认识。把浅阅读变成深阅读,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