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会友让“种子”生根发芽

期次:第4期    作者:学通社见习记者 曹雨曦   查看:121




  太阳光透过窗帘照在米黄色的墙面,给人一种温馨、轻松、随和的感觉。没有桌椅板凳,5号教学楼的4楼会议室显得很特别。
  每隔三周,这间会议室总会迎来各学院的阅读爱好者。深灰色的地毯上放着一圈坐垫,11个人围坐一圈,碰撞观点,收获感悟。
  “种子书友会”由教育科学学院创立,但成员来自不同院系,阅读时间无法统一,平时涉猎的书籍也有所不同。因此,书友会负责人张德艳每次会提前半个月,在读书群里讨论研讨书目。
  《看见》《人性的弱点》……手机不停震动,读书群里,成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讨论着这一期读书会要研讨的书籍,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同学提议心理学类书籍,媒体相关专业的同学想要讨论传播类书籍……考虑到“隔行如隔山”,张德艳便建议从更容易引人共鸣的文学作品入手。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探讨余华的《活着》。
  “书中,即使福贵一开始吃喝嫖赌、坐吃山空,但家珍还是不离不弃,努力经营家庭。家珍是贤惠的妻子,也是坚强的母亲。她相信只要努力,福贵会变好。”2015级教育学专业的陈俊站起身,抬起手比划着,“她活在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里,所以才会隐忍、坚强。”
  2015级艺术设计专业的刘愉升听后,翻开读书笔记,拿起笔做标记。思考良久,他认为,作品中“活着”其实是对现实的妥协,所谓的自由、浪漫,离开现实的物质基础,都是浮云!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和进攻,而是接受,去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以及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他尖锐的观点很现实,引得全场一阵安静,转而会议室又发出细细碎碎的讨论声。
  读书会上,不同兴趣、专长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作品,各抒己见,轮流进行发言。在观点碰撞中产生共鸣,这样更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深度思考。
  “刚刚大家对书中人物以及传达的思想进行各自的分享,那结合专业知识,你们又有哪些想法呢?”教育科学学院老师孙娜引导学生用相关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地分析作品。
  2015级教育学专业的程珍运用教育对人影响的知识,分析道:“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在书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正是因为儿时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未接受挫折教育,导致福贵抗压能力欠缺,渐渐丧失精神需求和规则意识。”
  不知不觉中,读书会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讨论接近尾声,大家都意犹未尽。晚上回到寝室,他们还会总结书友会中获得的新感悟,整理成读书笔记或写一份读后感。
  “喜欢一本书,无非是因为书中有你所认同、所赞同的地方。互相的认同让我们有了归属感,就像遇到知己一样开心。”程珍是这里的常驻书友,她表示,在书友会最大的收获便是与他人产生思想共鸣,交流过程中的互相激励、互相扩充也让她觉得满足。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7年来,“种子书友会”正如一粒种子,在书友们的浇灌之下生根发芽……